聖經神學是關注聖經中的啟示有其「進程」(Progressive),這些啟示對當代是有其意義及解釋的,同時亦啟示將來。要回望歷史,實踐現在,展望將來。聖經中的預言會因著子民境況而改變,而預言往往衝擊及打破子民的既有認識。相信預言須要有信心及冒險。
今次以賽亞用了四個不用的段落向亡國被擄的以色列人展示僕人之歌,受苦僕人的形象及拯救。僕人之歌所描述的容貌,遭遇,跟當時亡國的以色列人相同,不同的是心態及使命。受苦僕人代表著受苦是挽回祭的一種表達。受苦僕人代替別人受罪責,從而消解正邪不兩立的局面,因連最公義的一位都要受苦,就在上帝面前沒有義與不義了。受苦僕人也是向我們展示非暴力,不是用自己的意願及手段去報仇的生命,因憐憫及和解,終止紛爭。受苦對信徒而言,其意義與一般人有不周的理解,受苦是僕人的印記。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是被上帝擊打苦待。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因他受的懲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十三4-5,和合本修訂版)
順服社體的標誌
「順服社體因知道上帝永不缺乏新作為而找到安慰,就是在等待這些新作為之時仍然信靠。」(紫色門徒,p.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