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摘錄:焦慮抑鬱,是靈性還是心理問題?
講員:徐理強教授地點: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日期:2013年10月19日
國父在港大醫學院的同學,現年90多歲精神科教授徐理強弟兄,他的風範顯然蓋過了我對重新建築後,宏偉聳立的公理堂的注視。
現場見到,聽到,感受到這一位幽默風趣,聲如洪鐘,聰敏思捷,深入淺出,一語中的的老弟兄,仍為主竭力盡忠,奔走於美加及中國土地的學術界,我只可從心底讚嘆:上帝你的榮光及恩典,透過眼前的弟兄我看見了。
l 焦慮抑鬱是生命破碎的結果。
現場見到,聽到,感受到這一位幽默風趣,聲如洪鐘,聰敏思捷,深入淺出,一語中的的老弟兄,仍為主竭力盡忠,奔走於美加及中國土地的學術界,我只可從心底讚嘆:上帝你的榮光及恩典,透過眼前的弟兄我看見了。
講座的內容也變得不太重要了。正如徐教授在講座開始時已作出總結,大家只要記得以下3點,他便達到目標了:
1.
焦慮抑鬱是病,不是靈性問題。
2.
神學及醫學角度是不同的,但不需要有矛盾。
3.
破除誤解(特別是華人教會),精神科學與基督信仰是沒有衝突的。
徐教授就是從最新的學術研究,以及他多年的個案經驗,人生閱歷,把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完全被內容及笑聲填滿。雖然內容深入,但表達得簡潔易明,沒有人會呼呼大睡。
l 焦慮抑鬱是生命破碎的結果。
l 自從創世以來,因人的罪,人與創造者,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便處於不協調,甚至敵對的狀態。
l 焦慮抑鬱是病,是可以透過藥物等治療手段處理。
l 科學家以科技解決問題,創造出不需要神/宗教的文化。
l 基督徒常墮入屬世及屬靈的二元矛盾與掙扎中。
l 病是基因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l 基因決定了本質,但本質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與環境配合的問題。
l 焦慮抑鬱是有基因的因素的,只要沒有誘因,是可以避免引發的。
l 信仰可以減低誘因,但不能改變基因。
l 信仰可以改變病發後的後果。
l 一些患有焦慮抑鬱的基督徒,如德國宗教改革發起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英國佈道家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92),加爾各答的天使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首任校長Edward Carnell(1919-67),英國詩人和聖詩作家William Cowper(1731-1800)。他們雖受焦慮抑鬱的困擾,上帝仍透過他們榮神益人。
l 基督徒不要以為患上焦慮抑鬱就是罪,就是羞愧;要坦白承認及積極面對這病,接受適當的治療。
l 因深受改革宗Jay Edward Adams(1929-)的聖經輔導(Nouthetic
counseling)影響,基督徒把精神病標籤成為屬靈的問題,把聖經及科學放於對立的位置,所以令事情複雜化,更不能對症下藥。而他的門生David Powlison也把的觀點發揚光大。(原來閱讀及學習真的要知道作者的背景呢!知識沒有正確的必然性。)
l Gary R. Collins建議兩個治療焦慮抑鬱手段:整合模式(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及分層模式(stratified Psychotherapy)
l 信心與治療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l 與別的病一般的看待,找適當的醫生,接受藥物治療。
l 靠上帝的同時,自己也要盡力。
l 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覺羞愧,不諱疾忌醫。
l 信仰對精神健康是有幫助的。
l 2012年在哥倫比亞進行為期15年的追蹤研究,Lewis
Madison Terman (1877-1956)用了數十年追蹤1000名IQ140以上的人,以及由2000至2010年間約350份研究報告,均指出有約60%個案證實信仰對精神健康是有幫助的。
l 宗教信仰影響力的機制,包括增加個人的自控及規範;賦予人生意義及目標;讓人心靈有所依靠,不再孤單;建立彼此扶持的人際關係等等。
l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是偽科學,在美國已消失了。
l 跟進閱讀:Simpson, Amy. (2013). Troubled Minds: Mental Illness and the
Church’s Mission. USA: IVP
l 相關網頁:
徐理強簡介
Jay Edward Adams簡介
偽科學NLP資料
徐理強 焦慮 抑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